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身处古城,平遥县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作用为古城保护贡献检察力量,让平遥灿若繁星的历史瑰宝闪闪发光。
惠济河边堆积的垃圾运走了
惠济河是汾河的支流之一,途经平遥县5个乡镇24个村。经过多年努力,惠济河河段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但是也有部分河段因为紧邻乡镇,河道两侧再次被倾倒的生活垃圾覆盖,与古城环境极不协调。
核实这一线索后,2019年3月14日,平遥县检察院正式立案,并分别向县水利部门、地方乡镇政府等7家单位送达了诉前检察建议。相关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立即进行整治,将5万余立方垃圾清理完毕,河道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7月底,平遥县检察院开展“回头看”,发现惠济河南政段水体依然黑臭,水质未见好转。经调查得知,某天然气公司在早期埋设过河道管网时,为防止管网被冲垮自行修建了拦河坝,导致河水不流通,加上惠济河本身水量较小,最终河水长期堵塞形成了死水坑,水质恶化。
该院立即联系县水利局、天然气公司进行沟通,共同到惠济河南政段进行现场勘查,初步确定了管道深度和所埋藏位置,制定了在保证管网安全的前提下拆除拦河坝的初步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该处河道的整治工作,按照“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要求,2021年8月26日,平遥县检察院检察长郝慧琴与晋中市河长办主任、平遥县水利局局长等,对惠济河流域开展巡河护河专项监督工作。之后,该院针对天然气管道穿越河道的整改问题启动了公益诉讼立案程序,督促县水利局以及某天然气公司开展整改工作。目前,天然气管道的改线施工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
一株“柏抱槐”引发一次专项行动
“太好了,古树都有保护措施了!”近日,平遥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干警对“生病”的古树进行“复诊”,看到它们重焕生机。
古树是活着的历史,是会呼吸的文物,记载着一座城市的风雨气候变迁,更承载着一个又一个村落的记忆。截至2011年底,平遥县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有243株,其中一级古树有120株。
在平遥县城西南11公里的堡和村,有一株“柏抱槐”(树体柏槐共生),树龄长达1300多年。2021年7月,平遥县检察院接到了县政协委员李真提供的线索,反映这株古树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检察官第一时间到现场调查,发现古树周围堆满了玉米秸秆、树身有多条老化红绸缠绕,林业部门所立护栏已经坍塌。
核实现场情况后,平遥县检察院立即和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取得联系,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磋商的办法,督促开展保护工作,及时清理古树周围垃圾,修复保护设施。
除了这株“柏抱槐”,其他古树生存状况如何?该院随即在全县范围展开排查,摸清了古树保护现状,并向平遥县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大对古树保护力度,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古树保护的积极性。
去年秋天,该院针对古树保护状况进行了第一次“回头看”,发现古树重装一新,周围重新修建了围栏,更换了标识牌,全县的古树都得到有效保护。
延续鸣凤书院的文化生命
位于平遥古城的鸣凤书院创办于1856年,为冀氏私家创设之书院,培育了一代代优秀平遥子弟,延续了平遥文脉。
2020年8月,连日降雨给鸣凤书院及书院内的狐仙楼带来垮塌险情。得知这一情况后,平遥县检察院迅速派员进行现场勘查,发现书院内杂草丛生,随处可见堆积的废弃物料,甚至还有临时搭建的彩钢房;书院一侧,围墙已经坍塌;书院的主体建筑上,多条空调管道穿墙,还有多处墙体破损;书院的消防器材,因为破损等情况存在火灾隐患。
针对这些情形,平遥县检察院及时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县文物保护部门及时督促书院管护部门和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对书院进行抢险和修缮,保证了文物本体和行人的安全。随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又将书院内的电力线路全部穿管、杂物杂草彻底清理、消防器材按标准配备,书院的原始面貌得以恢复。
“平遥古城是中国古城,更是世界文化记忆。”郝慧琴表示,下一步该院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大在平遥牛肉、老陈醋、推光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保护力度,形成文物保护的平遥检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