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细览 【党在我心中】家史系党史 忠心见初心——我家祖孙三代党员的故事 365体育平台bet下载入口_office365admin下载_bet3365游戏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检察文化
        【党在我心中】家史系党史 忠心见初心——我家祖孙三代党员的故事
        时间:2021-07-2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在全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党的百年奋斗画卷一幅幅展现在自己眼前,无数先烈志士的音容笑貌一步步走进自己心中,在不断的阅读、参观、研讨、思考过程中,自己总是会联想起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往事,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史中自然会想到党史的轨迹,从党史中寻找家史的点点滴滴。

          祖父,一位从解放前走过来的老党员

          我的祖父是老家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也是村子里解放后第一位支部书记。我从小就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与众不同。有两件事情特别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是在1976年年底,我的祖父去世后,全村开追悼会的情景。当时,祖父77岁去世,我还不满10岁,记得出殡那天,2000多口人的村子基本上全出动了,本就不宽的街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追悼会是以大队支委名义组织的,就在街上举行,致悼词、奏哀乐、陈列花圈等等都是十分正规、庄严、肃穆。我的家人都没有穿白色的孝服,所有参与者均是黑色袖标、胸前一朵小白花。这场追悼会是老家村子里独一无二的,也是几十年后再没有见到的场景。事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除了自豪,更多的是疑惑,祖父为何会在村子里享有如此高的殊荣,他有什么值得组织和群众敬仰的地方?这就引出了我所要说的第二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975年左右,听父亲和哥哥们说祖父不仅在村里当过支部书记,而且在他卸任后,仍然再为村里的大事小事操心。特别是村子的水,一直是历任村干部最头疼的事,我们村2000多口人,只有两眼井,井深据说有18丈以上,水源不仅深,而且水量严重不够,全村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农田灌溉问题更是谈不上,全部农田都要看老天爷眼色,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有一年,大约是70年代初,村里举全村之力开始搞轰轰烈烈的引水灌溉工程,从村北大约8里外的桑干河引水,建立高灌站,实施北水南调工程。70多岁的祖父虽然已经抡不动铁锹镐头,但是他仍率先参与到工程中,白天帮助村干部出主意、搞规划,晚上就住在地道里,看门守场地值夜班。有一天,工地突然发生大塌方,消息传到村子里,说是埋进了人,村民们都疯了一样的往现场奔去,不知道谁家的人在里边。我们也担心70多岁的祖父,记得我和哥哥们一路飞跑到工地时,只见祖父满身灰土站在塌方地旁边,此时,一颗悬着的心才平息下来。看到身材瘦小的祖父举着铁锹站在那里,我们一下子围了上去,顿时感觉到他仿佛是在朝鲜战场上手握爆破筒的“王成”一样,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据说这次事故,村子里确实死了人,大队按照烈属标准一直给家属抚恤金到现在。后来,北水南调工程终于成功地将桑干河水通过数里长的地下管道和地上渡槽引入村子的农田里,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至今故乡的土地上仍然矗立着一座座犹如高架桥一样的渡槽。现在虽然不用了,但善良的人们舍不得拆除,因为这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种值得珍藏的历史文物。每每看到这些,我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想起祖父为此坚守工地的身影,常常体会到一名古稀之年的老党员的情怀,那石砌的巨大渡槽分明就是一座丰碑,记录着家乡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也永远铭记着包括祖父在内的老党员最朴素和最真诚的奉献和对党最执着的忠心。

          父亲,一位教育战线老党员的秘密

          父亲是一位在教育战线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党员,他16岁简师毕业,开始走上三尺讲台,直到60岁退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40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父亲的口碑很好,声望极高,不论是教学水平,还是师德师风。我在参加工作后常常在不经意间,遇到父亲的学生,大家对他总是赞不绝口,有的甚至还能举出一大串例子,说到他讲课的风格如何通俗易懂,他对待学生如何关怀有加,他的书法水平对学生如何终身影响,等等。甚至还有许多父亲当年的学生,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了许多无私的帮助、指导和关怀,令我感动备至。但是父亲一生中有一个秘密,直到他80多岁去世,始终都没有告诉我们。

          父亲患有肺结核,直到退休后,病魔一直折磨着他,每次生病住院,病灶总在肺部,医生总会先从肺部查起。去世那年,父亲也是在结核病医院住了好长时间后,最终因多种病发症走完了80多年的人生。直到把父亲的后事料理完毕,有一天,妹妹突然给我打电话问我,“你知道父亲的肺结核是如何传染上的吗”?我一下子愣住了,“是为了一个学生被传染上的,这是母亲悄悄告诉我的”,妹妹边抽泣边为我讲述了这个封尘了多年的故事。

          原来父亲在大约70年代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外地搞过一段时间勤工俭学活动。那时,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突然查出肺结核病,一时间,同宿舍的孩子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谁也不敢和他在一条炕上睡觉。于是父亲就把这个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跟他同睡一条炕,照顾他的生活。因为勤工俭学所在地医疗条件要好于我们当地,所以一直是父亲陪着这个学生进行治疗。直到一个多月后,完成了勤工俭学,才回到了学校。此后不久,父亲出现了肺结核的相关症状,经检查,他患上了肺结核病。听了这件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一直在思考,父亲为什么不告诉我们这件事?这件事就没有其他解决途径吗?不能把孩子送回去或者住院治疗吗?为什么要自己心甘情愿地被传染?后来,我逐渐明白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医疗水平还有那个孩子的家庭状况,都远远不如现在的生活和医疗水平。也许,当时父亲的选择才是最实事求是的办法,也是他作为一名带队老师,一名共产党员的最佳选择。他不告诉我们真相,也许是他觉得不值一提。因为这种猜测,符合他的一贯风格,也符合一名20多岁就入党的共产党员的情怀。此后,这个故事也一直珍藏在我们家人的心底,直到今天,才公之于众,作为已故父亲在党的百年生日献出的一份小小的生日礼物。

          我,一个新时代党员的追求

          我是19岁参加工作,先后当过中学教师、记者、公务员,现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从我25岁入党,目前已有30多年党龄,在祖父和父亲那里,除了体会到作为党员应该具有的忠诚、奉献外,更佩服他们身上的另一种闪光点,这就是“斗争”的精神。他们德高望重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仅种下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种子,而且潜移默化的增添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有两个小故事,值得一提。

          第一个是“英雄救美”。那是我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一天早自习,教室里突然冲进一个衣衫不整的“疯子”,两眼直盯女生,双臂张开做出搂抱的架式,前排的女生惊叫着冲向后面,教室里顿时乱做一团,因为老师不在现场,大家都不敢上前阻拦。当时,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顺手操起一根废旧的凳子腿,一下子冲到前面,直指这个疯子的脑袋,大声呼喊“滚出去”。我这一带头,其余男生也都冲了上来,形成一堵人墙,把女生隔离到了身后,那个“疯子”试了一下,欲往前冲,我举起手里的木棒也往前冲,没想到这时“疯子”转身跑出教室,一溜烟消失在大门口。后来,同学们把这个小故事总结为“英雄救美”,一时传为佳话。记得第二天,作为班长的我带领全班同学排队出操时,同学们明显比以前自觉多了,队形整齐了,精神饱满了,我这个班长的威信更高了。其实事后想想,当时的勇气还是来自于我的祖父对我的影响。小时候,记得祖父常在大街上指着鼻子批评人,他虽然身材瘦小,但声音洪亮,被批评的人总是不敢还口,这是因为,祖父教训的人都是村子里名声极坏的“二流子”,有的是欺负老弱病残,有的是不孝顺父母,也有的是偷鸡摸狗。总之,哪里有不正之风,哪里就有祖父严厉的训斥。

          第二个是“杂文风波”。那是我入党不久,上世纪90年代初,正在一所中学当教师,暑假开学后,我班里的一名学生和我说起一件令人气愤又啼笑皆非的事。有一个乡镇给教师开工资时,把乡政府当年收农民绿豆时打的欠款条(白条子)发给了教师顶了工资款,也就是挪用教师的工资给农民还了当年收绿豆的欠款,于是教师开工资拿到了农民的欠条。我经过进一步核实,确有此事,便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短评,发表在《雁北日报》上,题目为《由白条子易主想到的》,对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侵害基层一线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作了不点名式的批评。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市里派专人调查此事,县里一位领导便把我叫到办公室,不问青红皂白,一顿臭骂,大意是给县里抹黑了,要兴师问罪。在我一再解释这是短评,不是新闻报道,而且举的例子也未指明具体地点人名。但是,越解释越被动,似乎成了自己捏造事实进行不实报道了。一些其他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工作人员一哄而上对我进行指责,语言极不客气。当时,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在地区党报有一定声誉的通讯员,我心中坚信,事实就是事实,自己作过认真调查了解,问心无愧,况且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绝不会在党报上发表不实言论,向弄虚作假的行为屈服。待我平息情绪,把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告诉他们,让他们先调查真相,一切后果我愿意承担,并以党性担保,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几天后,报纸上又刊登出一则短消息,大意是这个乡镇欠教师的工资已经兑现了。当地一名教师还托他的儿子,也是我的学生,对我表达了感激。此事也算不了了之。事后,好心的老领导对我说“年轻人,何必那么认真呢,说真话是要吃亏的”。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不怕,有真相作证,良心作证,党性作证,谁又能把我怎么样”。颇有几分为民伸张正义、与不正之风斗争的无畏气概。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往事一直在心中珍藏,值得自豪的是,我们家几代党员在我党这个大家庭中,受教育,守初心,葆忠诚,在不同的年代,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为党的事业大厦添砖加瓦,强基固本,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特别是自己在从事纪检工作的几年里,更加体会到,对党忠心,不仅要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还体现在要勇于、善于、敢于同各种影响党的形象的不正之风作坚决的斗争。同时在党史学习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正是因为有我们党的辉煌历史,才让我找到了家史中的珍贵记忆,也让我从家史中体会到了党史的博大和神圣。党史学习,家史回顾,使我这个纪检监察干部更加体会到,党史中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和动力,家史中的优良传统仍需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大同市检察院  孙一青